其實這是篇作業
但卻是我看完書後最真實的感想
校園霸凌,最近多常聽到的一個字眼。
十九分鐘,你可以復仇——多麼強烈的一段句子。
是父母的關心不夠,又或是朋友的支持不夠,還是一切,都是罷凌者的錯?
「是他們先開始的!」彼得.霍頓,再接受偵訊時所說的第一句話。彼得,一個從小就心思細膩,富有創造力的男孩,他不夠強壯,不像一般的男孩那樣,只因為與普通的男孩子不同,從小,他就飽受欺凌。幼稚園第一天,他的便當盒被從校車上,丟出窗外;從此以後,他,就不斷的受到各式各樣的欺負,他曾經被人把頭壓入馬桶,然後不斷沖水,那時,他才小二,他試過向母親反應,母親試過向學校老師反應,但那沒有用,彼得繼續過著受欺凌的生活。
當所有斯特靈高中受害人的家屬,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再責怪彼得的時候,有沒有人站在彼得的角度,為他想過?有沒有人,可以了解那種從小就遭受欺負的痛苦?就像彼得說的:「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好像沒有人關心。」不就是這樣嗎?這世界上的人,總是同情被害人,所以當每個人看到加害人時,心中總是充滿著怨恨,但有多少人真的去試圖了解加害人的立場?
喬絲.柯米爾,彼得從小的好朋友,原本,一直都是最支持彼得的人,但卻自從某一天,與「主流人物」,搭上線後,便開始與彼得疏遠,甚至,還和欺負彼得的人,成了好朋友,明知道自己其實並不喜歡他們欺負彼得,明知道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喜歡跟他們在一起,但卻無法放下,想要成為讓人羨慕的人,想要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,其實這不正是世上大多數人的縮影?明明知道自己不想那麼做,但卻逼著自己那麼做,只為了與別人相同,只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同。但,她卻選擇在最後一刻,又成了彼得的朋友。
萊西.霍頓,彼得的母親,一直以來,都知道彼得所面臨的狀況,但卻無能為力,只能試著教兒子反擊,但最後,卻造成了事發的主因。事發之後,成了所有人責怪的對象,每個人,都責怪他沒有把兒子教好,但其實她也並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,她曾說:「當你凝視自己孩子的眼睛,你會看到你希望他們變成的樣子,而不是你不希望的樣子。」
或許,有人可以說,彼得沒必要做到這個樣子,但,又是誰使得彼得變成這個樣子的?在事發的前幾天,彼得向喬絲告白的信件,被轉發給全校,又在餐廳,被拉下褲子,露出下體,有誰可以保證,自己忍受的了這種侮辱?在我某部分的內心深處,可能正在為彼得所做的事拍手叫好,雖然說,他殃及了許多無辜,但,或許他也為這世界解決了某種人物?雖然說,我不可能認同彼得的做法,但卻無法否定他這麼做的理由,也許,對那些受校園霸凌的人而言,他這麼做,是拯救了他們吧?
茱迪.皮考特,透過細膩的文字描述,與時空的轉換,讓人跟著彼得與喬絲一同成長,讓人明白,為什麼他們的結局,會變成這個樣子?是不是只要多一點的關心,是不是只要多一點的理解,他們的結局,就能不一樣?這些,像平凡的親子問題、校園暴力、人性黑暗面等,皆被作者放大說明,對於這世界而言《事發的19分鐘》就是它的縮影,一些不被在意的小事,皆有可能造成人性重大的改變……
我明明就記得我有點選要放入博克來的
但 後來結果卻出現否
唉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