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心得作業
龍應台,我從不曾去思考這個名字的涵義,原來,這代表著一個落地生根的心情,多少人,像美君一樣,認為有一天還能回去,這次離開,只不過是一小段時間的「遮風避雨」,台灣,也不過只是個臨時的落腳之地,但,想不到的是,他們這次的離開,再回去,卻是人事已非的六十年後。
一九四九,國共內戰,國民軍被迫撤退來台,多少的青年軍,從此,再也沒見過自己的父母;多少的國軍弟兄,從此,再也沒見過自己的妻小?當六十年的時光過去,終於回到親人所在的土地時,卻發現,所以的一切早就人事已非,不正是「人面不知何處去?桃花依舊笑春風。」的最真實寫照?
很多很多的人,選擇在這個新落腳的地方,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家,在那個年代,由著多少的「芋頭蕃薯配」——外省老兵,配上本省的年輕姑娘。在我家,這個,不是電視中的一段故事,更不只是課本上的一段歷史,我家,正有一對標標準準的「芋頭蕃薯」,他們,正是我的外公、外婆。
或許,沒有看過龍應台的這本書,我根本不會用心去了解外公所經歷過的這段歷史,對我而言,那段歷史的真相、細節,其實沒有那麼重要,那不過是一段過去的史料,一段只有應考時需要了解的內容罷了。但,因為《大江大海》,讓我開始了解、開始面對、開始體會外公所經歷過的真實人生。
如同書中的情節一樣,外公十七歲,便跟著國軍的船,來到了台灣,和親友分離時的感覺,我不敢問起,我害怕年歲已大的外公承受不起這樣的傷痛。不過,在外公的家族相簿中,夾著一封被妥善保存的信,那封信,正是兩岸開始通郵時,屬於外公的「家書」,由外公的弟弟所寫,但,明明是同根生的兄弟,信中口吻,卻明顯的感覺陌生,因為已經多年不見,兩岸的政治環境也已明顯不同,應該是激動的語氣,卻多了幾分的冷靜。我不敢問起,收到「家書」時的心情,但,看著家書的內容,以及被細心收藏在家族相簿中的樣子,這封信,肯定是外公珍貴的紀念。
《大江大海》裡面,寫了許許多多個像我外公一樣的人生故事,他們,也都像外公一樣,不明白這次的分離,竟然會是長達六十年的生離死別。看著管管的故事,我的眼眶紅了、濕了,我不禁想著,外公當時離開,他的母親,是否也像管管的母親一樣的著急,一樣的難過?看著瘂弦的故事,我也想著,是不是外公離開時,也以為只是出門遊玩,只是一次的暫別?看著裡面一個個的人生故事,我只能不時的猜想,不時的揣測,但,我卻沒有那個勇氣提問,沒有勇氣觸及外公的傷痛。
龍應台選擇用筆,記錄下她的父母的年代故事,讓所有年輕人知道,這一段歷史中的種種故事,讓所有人了解到「一九四九」並不單只是一個數字、不單只是一個年代,那是一個傷痛,一個人人希望了解,但卻不敢去觸及的一個傷口。
留言列表